华语设计发展的迷人之处,不止在于改革开放后开拓者们前赴后继的开荒,为这一行业打下一片蓬勃的江山,更在于其荒芜的土地上,生发出了种种可能性,盛放出不同生长路径的花开。
每一位设计大师的个人讲述,皆是华语设计大史记的某个篇章。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,吴刚的设计之路丝丝入扣,十分精彩。设计世家的传承,标准的“三好生”,全球的格局,领域的绝对竞争力……一系列精准地落在时间点上,让他仿佛顺理成章的成为人生赢家的代名词。
“为设计而生,好像写在了我的血液和DNA里”。设计为与生俱来的使命召唤,对吴刚来说毫无夸张和做作,因为一切有迹可循。父亲吴望文是原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,亦是颇有声望的艺术家,每日忙碌到很少有时间刻意授以美术教育,或去定向培养他,画画和艺术对幼时吴刚却是潜移默化的日常浸润。儿时家里最常见的场景便是父亲伏案完成自己的美术工作,他便在旁边默不作声,模仿并绘制着自己的画作。
更多详细内容:设计人物 | 致敬·吴刚:酒店设计半壁江山书写者
张烨,已从事建筑和空间设计行业十年,她的设计实践领域非常广泛,包括新城规划、住宅社区、旅游度假区、酒店、商业综合体、养老社区、学校、办公、古城改造以及室内设计等多种类型。经验的累积,让她始终坚定:做设计,就是不断在研究人的过程。
张烨喜欢带着「叛逆」过生活、做设计。她曾毅然选择从北京孤身前往上海;30岁之际,回归白纸状态前往英国留学;回国创业之初,建筑专业的她一腔奋勇破圈室内设计,予外界留下「小户型设计专家」「玩转色彩设计师」等印象标签。
多年的经验沉淀,她擅长用建筑设计理性的逻辑思维与屋主感性的空间需求做博弈,经她之手的设计往往极聚个性化且契合屋主的生活方式。谈及未来,张烨说,她对设计的理解仍在不断进化。在给自己设立的清晰截点前,希望能在「小户型」「色彩」标签之外,找到长期专攻的自有理念。

更多详细内容:设计留学生 | 张烨:做设计,就是不断在研究人的过程
1996年,朱海博大学毕业之际,正值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阶段,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随之而来,然而彼时的设计行业还处于一片朦胧中,“室内设计”也没有相应的行业地位和明确概念。作为设计师的父亲深谙行业的痛处,因此他并不支持朱海博进入设计行业,并不断地劝诫他另寻新路。也正是受父亲职业身份的影响,年少时的朱海博耳濡目染,在面对职业的抉择时还是毅然踏上了设计之路。
「有别于当今中国设计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,上个世纪末国内的设计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」。为了提升自己,一腔热血的朱海博下定决心远赴国外潜修,毕业后他相继前往了意大利,英国,日本深造。而今,谈及国内设计的蓬勃发展,朱海博眉宇间洋溢着自豪与激情:「目前我们的人文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,纵观国内设计发展史,你会发现这仅是中国设计的一个开端,我们正蓄势待发向着世界舞台中央迈步」。

更多详细内容:获奖者The Winner | 对话朱海博 :虚怀若谷闻千言,前行不止越山巅【获奖者第11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