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朱海博大学毕业之际,正值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阶段,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随之而来,然而彼时的设计行业还处于一片朦胧中,“室内设计”也没有相应的行业地位和明确概念。作为设计师的父亲深谙行业的痛处,因此他并不支持朱海博进入设计行业,并不断地劝诫他另寻新路。也正是受父亲职业身份的影响,年少时的朱海博耳濡目染,在面对职业的抉择时还是毅然踏上了设计之路。
「有别于当今中国设计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,上个世纪末国内的设计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」。为了提升自己,一腔热血的朱海博下定决心远赴国外潜修,毕业后他相继前往了意大利,英国,日本深造。而今,谈及国内设计的蓬勃发展,朱海博眉宇间洋溢着自豪与激情:「目前我们的人文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,纵观国内设计发展史,你会发现这仅是中国设计的一个开端,我们正蓄势待发向着世界舞台中央迈步」。

更多详细内容:获奖者The Winner | 对话朱海博 :虚怀若谷闻千言,前行不止越山巅【获奖者第11期】
华语设计发展的迷人之处,不止在于改革开放后开拓者们前赴后继的开荒,为这一行业打下一片蓬勃的江山,更在于其荒芜的土地上,生发出了种种可能性,盛放出不同生长路径的花开。
每一位设计大师的个人讲述,皆是华语设计大史记的某个篇章。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,吴刚的设计之路丝丝入扣,十分精彩。设计世家的传承,标准的“三好生”,全球的格局,领域的绝对竞争力……一系列精准地落在时间点上,让他仿佛顺理成章的成为人生赢家的代名词。
“为设计而生,好像写在了我的血液和DNA里”。设计为与生俱来的使命召唤,对吴刚来说毫无夸张和做作,因为一切有迹可循。父亲吴望文是原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,亦是颇有声望的艺术家,每日忙碌到很少有时间刻意授以美术教育,或去定向培养他,画画和艺术对幼时吴刚却是潜移默化的日常浸润。儿时家里最常见的场景便是父亲伏案完成自己的美术工作,他便在旁边默不作声,模仿并绘制着自己的画作。
更多详细内容:设计人物 | 致敬·吴刚:酒店设计半壁江山书写者
设计留学生系列,聚焦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群体。中华文明深厚的人文积淀,让他们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撷取西方文化的精粹,而多年的留学经历,又为他们的设计风格赋予了独特的异域气质。这一活动的初心,不止是记录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东西方文化的互渗,更是企图发现一种崭新的设计萌芽,探寻设计发展的另一种可能。
常说沾一点泥土的气就服一方水土,姜雯生长于昆明,这方水土启人心智,使人柔软、睿智。硕博期间她也走出过昆明,前往哈德斯菲尔德大学(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)修读建筑学。
毕业后姜雯无多犹豫便回到昆明,带着设计理想扎根社区,将什墨设计工作室、咖啡馆和英文教室组合成名为「Neighbour's Brew」的集合空间。通过咖啡与设计链接社区,享受着灵感肆意飞窜的自由慢生活。

更多详细内容:设计留学生 | 姜雯:好似一把风味杂陈的拼配咖啡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