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开付思量的履历,可谓是众人眼中的顶级学霸。以2003年重庆涪陵理科状元的佳绩入读清华建筑系,毕业后凭借丰厚的项目奖学金远赴美国学习。他于项目中开拓了眼界,决定报读哈佛的设计学硕士,继续探索着建筑的更多可能性。
于顶流学府走出,加之在美国纽约KPF、芝加哥SOM以及荷兰的OMA大都会等多间世界顶级设计公司的任职经历,每一步都在构筑着他跨国际、跨领域的多维设计观。师从雷姆库哈斯等设计大师,使其设计彰显反形式主义的态度,聚焦非刚需设计的价值——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。
建筑是感性生活的理性投射,付思量常感惋惜:过去地产时代的高速发展,无心却洗刷着原本属于一座城市的独属记忆,撕扯着城市延续性的脉络。他始终认为,珍贵的记忆与认同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而在未来,他希望将更多元的设计手法,以绵薄之力守住城市建筑空间的有机成分。

更多详细内容:设计留学生 | 付思量:从清华到哈佛,用跨学科思维弱化设计界限
【舒服】,是与谢柯接触过的人的共识。谦逊温润,如沐春风,其人与其作划上了等号。“每个空间和人一样,都有自己的状态,我需要首先确定自己的状态是舒适的、是自由的,所呈现的空间才会是自由的,是如人般可以和时间一起成长沉淀的。”对于谢柯而言,这样的状态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,需要在时光洪流中发现自己的热爱所在,并在日渐繁忙且嘈杂的世界中保持自我,扎根于当下的生活,深度思考当地文化与人文在新环境中的呈现方式。他认为,设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是一种创造真实且有温度的空间的手段,空间状态的契合度是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重点,设计手法或所谓的技术反而不在首位。
大理,不仅是谢柯的“第二个家”,也影响着他对生活的感知度。这座城市在逐渐成为知名旅游地后,依旧保持着【缓慢而平和】的内在力量,它总是能够在某一个安静的瞬间划过人们或急躁或忧虑的内心,慢慢与之对话安抚,让人们在这一刻关注当下和自己。“关注人物与生活”,是谢柯作品里传达的核心,与大刀阔斧的视觉创新不同,他更在意的是心理层面的体验;生活化的设计理念令其作品充满鲜明的个人特色,同时,也正是对生活化的具体个化,其空间的表达在共象之下叙述着一个个不同的温暖故事。

更多详细内容:大咖来了 | 谢柯:与真实相处,叙写当下的自然诗篇
每一段对话的表达,都能够输出明晰的观点,及关联性的洞见,让俞挺的对话处处伏笔着智识。品美食,写美文,创美学,他以一种看似“不正经”的叙事方式,轻松消解俗常的古板秩序,将其中“探寻多样化生活之美”的真谛娓娓道来。我们无法以语言道尽这样具有层次感的型格,谨以关键词去展示其设计思考及人生美学。
“相较于热爱和谋生,设计更确切的定位,是我拿来向这个世界和社会,表达自我观念与态度的工具。”
每个设计师都有其个人的设计使命,以及与设计关系相处方式的不拘一格,这是众多华语设计百花齐放的活力所在。从四十年华语设计发展的微观脉络,即设计开拓者们的个人事业行走路径来说,个体对设计的探索,更像是一场寻找和确定“我是谁”的命题。一路与人,与建筑,与空间的碰撞中,成为更好的自己,也逐渐炼成了各骋所长的独门绝学。

更多详细内容:设计人物 | 致敬 · 俞挺:建筑设计界的哲人与诗人